2008年3月25日 星期二

只見浪費者笑 不見節省者哭



在人人都有書念的台灣,一定碰過一種情況,某科老師在某次考試出了一個很難的考卷,於是大家分數都很糟,所以老師為了大家的成績可以好看一點,決定所有人有被扣分的小題都加一分,於是100分的還是100分,0分的變成25分(假設有25小題),錯越多的賺越多分。
我小時候拿到零用錢都只會拿一小部分去買喜歡的糖果,而我妹就是那種馬上把零用錢花光光的人,如果當時糖果漲價1塊錢了,我們小孩的零用錢買不了像以前這麼多,於是我爸媽「補貼」我們糖果漲價的差價,於是我平常只買兩顆我爸媽就多給我兩塊,可是我妹一次都買10顆,當然我爸媽也一樣多給她10塊,ㄟ~~不對耶,這樣我妹的零用錢就比我多8塊了,嗚 :'( 不公平啦!!怎麼買糖果越多的人賺得越多。

這就是「補貼」的意義~看似公平其實只是齊頭式的平等,卻不是真正的公平,當油價凍漲大家眼前好像賺到了,好爽好爽,但隱藏在背後的真相是拿了納稅人的錢去填補漲價的差價,於是把這種關係攤平來看,實質上就是用油越多的人賺越多,辛苦坐公車或走路上班的人要花錢補貼那種一個人開休旅車或整天開車跑跑走的人,因為補貼油價的人說好聽是「政府」,其實卻是納稅人在補貼。

所以不論「XX凍漲」或「XX津貼」等等的補貼政策,充其量只是舉著公平正義的大旗,而背後卻在剝削那些節省者。所以當下次再聽到候選人又要發錢的時候,請切記,他不是把自己的錢拿來發,他是把你每年繳給政府的錢拿來發。

2008年3月9日 星期日

原始人經濟學


圖片來自文邪美術館之香港歷史博物館遊記

以前在高中心理研究社中初淺的接觸心理學,得知大部分的研究在於個體心理層面的分析,而人類群體互動所形成的社會性活動著墨不多,後來才發現真正的群體心理學其實就是「總體經濟學」。
可是只要一提到經濟學,通常都會聯想到商業活動,也就是跟「錢」有關係,可是在古時候以物易物的時代,在人類互相合作的時候,經濟活動就出現了,因為經濟學的出發點並不是什麼「貿易」、「金錢」、「勞動力」等等的,這些在教科書裡的名詞全都只是用來解釋人類活動的代名詞罷了,真正驅使人類進步的,很抱歉,也不是什麼為了明天會更好的崇高理想,而是跟巴甫洛夫(Ivan Pavlov)的狗一樣,那就是最原始的本能「慾望」。
從古到今的歷史事件,不論成吉思汗攻佔歐亞大陸、哥倫布航行新大陸,一切都是人類內心血淋淋的慾望而激發的事件。「經濟」不是光用來解釋貿易,用來解釋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作為也沒有問題,只要是牽涉人類群體的活動,總體經濟學都有一套很好的分析工具,因此,我更想用「群體心理學」來代替經濟學這個名詞。
很可惜的我不是什麼經濟學大師,也沒有把艱澀理論解釋得淺顯易懂的能力,只是多看了幾本書,並且喜歡從最基本原理去思考的白日夢者(Day Dreamer解釋成夢想家似乎太不要臉了)。
所以用原始人的活動來闡釋複雜的經濟活動,如同我們做時光機回到史前一萬年,看看當時沒有金錢、貿易觀念的原始人從事的活動,跟現代人類的活動有哪裡不同,有沒有辦法重現一萬年前的「M型社會」、「停滯性通膨」,還有「鎖國政策」等等。
原始人,我來了~